壮族音乐的民间歌曲
1、《打宁打》:这是一首适合小学生传唱的壮族山歌。《海列娄列娄》:这首山歌的节奏轻快,适合孩子们在学习之余放松心情。《儿嘎嘎》:这首壮族山歌旋律优美,能够激发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鸟捉进口拜章》:通过这首山歌,小学生可以学习到壮族的自然知识和狩猎文化。
2、《山歌好比春江水》《山歌好比春江水》是广西歌舞剧《刘三姐》的主题曲,其词曲原创均出自广西作者之手。《山歌好比春江水》成型于柳州彩调剧《刘三姐》,定型于广西歌舞剧《刘三姐》。彩调剧和歌舞剧《刘三姐》反映广西壮族歌仙刘三姐以山歌为武器带领乡亲们与恶霸财主作斗争的故事。
3、《山歌年年唱春光》是一首无伴奏混声合唱原生态歌曲,原唱为广西那坡“尼的呀”合唱团,由梁绍武词、傅馨曲,风格为中速稍慢、民歌风,七字歌谱,用黑衣壮的方言演唱。歌曲内涵丰富、旋律优美,音乐欣赏价值高。
4、《壮族民歌100首》由“壮学丛书”编委会策划、“壮学丛书”总主编张声震 直接指导、壮族音乐家范西姆主编,《壮族民歌100首》DVD光盘则由课题组成员摄像、录音,全书汇集了各方面专家的心血。《壮族民歌100首》的采风、考察工作从2006年3月开始至2007年8月,历时一年半。
张说字道济文言文答案
张说注重气节,言出必行(说话算话),喜欢推举提拔年轻人,对君臣、朋友之间的大义非常在乎。李隆基做太子的时候,他参与了非常多的秘密谋划,后来终于成为唐玄宗一朝的大臣。 文言文“沈约字休文 如果文言文“沈约字休文……”的答案是要文言文的译文,现提供如下。 南史沈约传的全文翻译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
〔一〕后期:失期,晚于预定的时间。〔二〕张说(667—730):唐代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武后垂拱四年(688)举贤良方正,授太子校书。累官至凤阁舍人。
张说字道济,是政治家兼文学家,武则天朝累官至凤阁舍人,因指责张易之兄弟诬陷魏元忠而触怒武后,配流钦州(今属广西)。道既不济,又适临南海,诗人自然萌生出遁世之念,他想弃绝尘俗,乘着木筏飘入大海,从此无牵无挂,无忧无虑。
张说,字道济,一字说之,范阳方城人。唐朝宰相,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西晋司空张华后裔。前后三次为相,执掌文坛三十年,成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这首诗是张说在校书郎任内出使西川时写的,虽只寥寥二十字,却颇能看出他写诗的技巧和才华。一个接受任务到远地办事的人,总是怀着对亲人的眷恋,一到目的地,就掐指盘算着回归的日期,这种心情是很自然的。
远安县县城变迁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设立临沮县,据《远安县志》记载,其故城位于今日远安县西北约35里罗汉峪外,堰头河宅后约三里的铁金熔和黄家台地区。堰头河对应今棚镇闸门口的引水河,宅指抗战时期被毁的覃宅大院。遗址包括现今县砖瓦厂及厂西黄家山一带,曾有土人挖出过城砖。
远安县城的变迁显示了其发展轨迹。原本由南门村、北门村和西湖村三个自然村构成,如今已扩展至8个居委会,人口数量约为9万。远安位于湖北省西部,隶属于宜昌市,地理位置独特,东、东南与荆门市、当阳市交界,西南、西与夷陵区接壤,北与保康县、南漳县相邻。
远安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它作为楚国的封地。在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县治设立,因其位于沮水边而被命名为临沮县,隶属于南郡。这一名称沿用至东汉时期。三国时期,临沮县归属于襄阳郡。
东晋隆安末(公元401年),因县城迁建于旧县亭子山上,改临沮县为高安县,仍隶襄阳郡。南朝宋初(公元420年)为汶阳郡治,齐梁因之。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取”永远平安”之意,又改高安为远安,隶属峡州。隋代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隶属荆州夷陵郡。
远安县城原先有南门村.北门村。西湖村三个自然村组成,如今三江集团已撤出了不少人,现如今有8个居委会组成,大约有9万人口。远安县,隶属于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宜昌市之东北。县域之东、东南与荆门市、当阳市(县级市)毗邻,西南、西与夷陵区为邻,北与保康县、南漳县接壤。